首页 圆觉寺简介 规划方案 捐赠公示 捐赠确认 图片展示 新闻动态 佛教常识 修学园地 素食养生 资料下载 联系我们
 
新闻中心
本寺新闻
捐赠公示
佛教新闻
佛教常识
修学园地
素食养生
佛教资料
新闻内容  
 
试论雷州石狗习俗的历史渊源与重要价值
双击自动滚屏 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2014/11/3 21:06:20 阅读:1611次 【字体:

汉越融合的产物 佛道合一的结晶

试论雷州石狗习俗的历史渊源与重要价值

雷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牧 野

雷州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素称“天南重地,海北名邦”。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积淀,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雷州文化”——雷州石狗习俗就是其中一份厚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雷州石狗习俗简介

所谓“石狗”,是指用青石(玄武岩)刻成的狗雕像。雷州石狗习俗就是把狗作为“守护神”、“吉祥物”加以供奉的地方习俗。它是汉、越文化融合的产物,经历了祖先崇拜、图腾崇拜、守护神的发展过程,具有“风雨之神”、“丰收之神”、“生育之神”、 “福禄寿之神”、“正义之神”等多元信仰内涵。因此,雷州人有向石狗“祈雨”、“祈丰收”、“祈庇护”、“祈送子嗣”、“契石狗为父”及给小孩取名“昵狗”、“狗仔”、“狗生”、“狗保”并让其戴“狗仔帽”、穿“狗弄衫”等习俗,城乡还普遍在门口、巷口、村口、路口、井口、河口、庙前、墓前祀立石狗,逢年过节,初一、十五或遇有红白喜事时加以拜奉。

雷州石狗习俗是环北部湾地区“石狗文化圈”的活化石。2004年,雷州石狗列为国家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项目。2005年,雷州石狗信仰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7年雷州石狗习俗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二、雷州石狗习俗的流布及地理、历史渊源

雷州石狗习俗主要流布于雷州半岛中部的雷州市,覆盖范围包括雷州半岛、海南岛、广西、越南北部等广阔区域。

雷州石狗习俗是雷州半岛独特地理环境的产物。雷州市东临南海,西濒北部湾,南接徐闻县,北邻遂溪县和湛江市,是世界两大雷区之一,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雷州古为“瘴雨蛮烟”之地,禽兽出没,瘟疫肆虐,人烟稀少。据晋代史料记载:“合浦郡领县三,户二千”。《隋书》记载:“合浦郡统县十一,户二万八千六百九十”。《旧唐书》载“雷州旧领县四,户二千四百五十八;天宝领县三,户四千三百二十,口二万五百七十。”雷州古代还潮灾瘟疫频仍。清·陈

①:时合浦郡治在雷州。

昌齐《雷州府志》:“明嘉靖三十一年,飓风袭击雷州,海堤崩溃,沿海乡民溺死者万计……清顺治八年、九年飓风连发,城池崩坏……康熙十年,飓风频发,城东垣崩数十丈……”该书还多次记载了瘟疫的情况,其中明万历二十三年“雷州大旱,瘟疫四起,县内万户萧条,罹难者尸横遍野……”古代的渔猎农耕时期,狗作为人类的生产工具及伙伴,它的忠诚、无畏及旺盛的生育能力,符合了雷州先民抵御自然灾害、维持族群繁衍延续的社会愿望,因而也就成了人类崇拜的对象。

雷州石狗习俗源于骆越族的祖先崇拜。考古发现,雷州半岛一万年前已有人类生息。史书记载,雷州属古扬州之地,古为骆越族所居,历史上有“扬越之南”、“骆越”之称。《雷州府志》记载雷州:“唐虞之时属南交,夏称扬越之南……古为百越所居”。《附职方纪略》中“夏禹治水构拟图”标志着雷州古代先民有黎部、部、僮部、侗部、苗部等。《隋书·卷八十三·列传第四十七·南蛮》记载:“南蛮什类,与华人错居,曰蜒、曰襄、曰俚、曰僚、曰拖、俱无君长,随山洞而居,古之所谓百越是也”。骆越族在陶唐之世已归属中国。《尚书·尧典》有“申命羲叔,宅南交”的记载。《淮南子·主术训》、《史记·五帝本纪》、《粤大记》卷2《事纪类·武周开粤》也有类似的记载。此外,有关史籍还记载了骆越族雕题、缓耳、贯胸、交趾等奇俗以及他们与中原王朝友好往来的史实。《礼记·王制》记述:“南方曰蛮,雕题、交趾”;南朝梁·萧绎《金楼子》卷1《兴王篇一》:“尧乃老,使舜摄行天子政……缓耳、贯胸之民来献珠虾”;《越史略》卷上《国初沿革》:“至周成王时,越裳氏始献白雉”。春秋战国时期,百越的南裔主要聚居于雕题、交趾,称为骆越。骆越族有一支以狗为图腾的部落,秦汉时期被称作“盘瓠蛮”,交趾、合浦、儋耳是其聚居之地。

骆越族崇拜狗的习俗,与科学蒙昧时代先民对始祖的认同有关。《山海经·海内北经》:“有人曰大行伯,把戈。其东有犬封国。”郭璞注:“昔盘瓠杀戎王,

①见《湛江日报》2007131《江洪古人骨“开口说话”》、《海南日报》1993112《我省发现一万年前的三亚人遗址》。

②《淮南子·主术训》:“昔者神农之治天下者……其地南至交趾”。

③《史记·五帝本纪》:“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南至交趾”。

④《粤大记》卷2《事纪类·武周开粤》:“周武王既灭殷,十有三年……以南海地在东南扬州之裔,定为藩服,乃经土地而井牧其田野。凡八蛮之距扬越者,为蛮扬。十八年夏,王南巡狩,陈诗至于南海。”

高辛以美女妻之,不可以训,乃浮之会稽东海中,得三百里地封之,生男为狗,女为美人,是为狗封之国也。” 此外,畲族的历史叙事诗歌《盘瓠王歌》也有的盘瓠传说,大意是:盘瓠是由一只金蚕所化的龙犬,为高辛帝杀死番王,娶公主为妻,后生三子一女,为盘、蓝、雷、钟、畲族的共祖……在汉代,其族被称作“盘瓠蛮”。

——剔除了神话、史诗中的神秘内容,我们可了解到一条重要的历史信息:秦汉以前,有一支以狗为图腾的“盘瓠蛮”部落在雷州半岛繁衍生息,他们自称为狗(即盘瓠)的后人,有崇拜狗的民俗——用玄武岩雕刻狗图腾作为崇拜物。

雷州石狗习俗是汉越民族融合的产物。雷州半岛的行政建制始于春秋战国,为楚国势力范围;秦时属象郡;西汉元鼎六年为合浦郡治、徐闻县治;……唐贞观八年,东合州改名为雷州。此外,有关史料还记载了秦汉时期朝廷在雷州的迁民情况。《资治通鉴》第七卷·秦纪二:“始皇三十三年,置桂林、南海、象郡。以谪徒、民五十万人戍五岭,与越杂处”;明·屈大均《雷阳曲》“马留遗子姓,交趾奉旌旗”及境内的马留村反映了东汉建武十九年伏波将军马援征交趾后迁民雷州的史实;明·庄元贞《雷祖志》记载:“州旧有猺獞峒獠与黎……”。雷州自古就是汉、越杂处之地。秦置岭南三郡以后,汉、越民族的融合,使骆越族的图腾崇拜习俗在雷州得以传承,并逐步添加了汉文化的内容。南朝时雷祖陈文玉的诞降——“九耳呈祥”的传说,使雷州人对石狗的崇拜达到高潮。

据《雷祖志》记载,雷祖陈文玉系狗获巨卵后被霹雳所开而生,长大后“武力超群,叱声霆震……贞观五年为州刺史……其教养并行,民皆富庶……贞观八年具疏改古合为雷州……贞观十二年……生两翼白日升天……” 陈文玉仙逝后,雷民同尊为雷祖,立庙奉祀。贞观十六年(642年)诏封雷祖为“雷震王”。雷州人民认为狗能“呈祥报喜”,用玄武岩雕刻石狗安置于祠前,供人谒拜,祈求神狗呈祥报喜送子赐福。雷祖“九耳呈祥” 诞降的传说及记载,更加神化了狗的“灵性”,増添了雷州石狗习俗“呈祥”、“送子”、“正义”、“雷神”等新内涵。自此,寺庙门前设立石狗的习俗盛行。如始建于宋代的夏江天后宫前的石狗,始建于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雷州城灵山里的六祖堂前的石狗。

①:《史记·楚世家》有“楚子熊恽受命镇粤”的记载。明·黄佐《广东通志》又载:“楚子熊恽受命镇粤,至此开石城,建楼以表其界”。这座石城就是雷州有史可查的第一座古城。

雷州石狗习俗是原始宗教、道教、佛教“三合一”的结晶。秦汉以前,盘瓠蛮部落崇拜的石狗,大多为人头狗身,且脸部特征异于汉人,有的甚至似人似狗,具有明显的祖先崇拜、图腾崇拜痕迹,属原始宗教的产物。秦开灵渠平百越、汉置徐闻县及海上丝绸之路的开发,为佛教的传入提供了契机。佛教传入雷州始于隋唐。汉至唐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开发与繁荣,使地处南海“折冲之地”的雷州半岛逐步成为经济文化对外交流的重要门户。雷州半岛地处蛮荒,古为汉、黎、苗、瑶、僚、壮、侗等多民族聚居之地,文化落后,天灾战祸频繁,人们普遍信奉鬼神。佛教传入后,它的“普渡众生”思想符合当时人们脱离苦海的愿望,很快就被雷州民众所接受。据考证,唐开元年间(公元713 742年),在南门外调会坊(今三元塔旁)创建了雷州第一间佛教寺院——“开元寺”。自此,佛教传入雷州。天宝七年(公元748年),唐代高僧鉴真和尚第五次“东渡”失败后,曾带领僧众取道雷州返扬州,并曾在雷州“开元寺”(慈恩寺)设坛讲经,对雷州佛教,对雷州石狗习俗与佛教的融合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一时期石狗作品,有狮像型特征及莲瓣纹、吉字纹、“”纹等附加雕刻,是雷州海外贸易及佛教活动情况的反映。

唐、宋、元、明时期,为避战乱,先后多次有大量的中原汉族与闽人南迁雷州,他们带来的原居地道教的“驱邪镇魔”习俗 ——“泰山”、“石敢当”、“八卦”、“大王”、“麒麟在此”等符法,与雷州石狗习俗相结合,使雷州石狗演化为呈祥报喜、保境安民的守护神灵。在这方面,影响最大的当首推道教南宗第五世祖白玉蟾。白玉蟾原名葛长庚,生于琼州,后为雷州白氏养子。宋嘉定年间,他曾奉诏入京,掌管太乙宫,封“紫清真人”。传其曾师从陈翠虚,得太乙刀圭之妙、九鼎金丹之书,故有飞腾变化、治病救人之术。受其影响,雷州石狗的祀立地点也从最初的祠门、庙门、墓门、家门,进而走向巷口、村口、路口、水口、田头、山头及寺门、校门、衙门;所司神职也从最初的祖先神灵崇拜、镇魔驱妖、祛邪消灾发展为司风雨、赐财福、添丁寿、主功名、主正义等等。使雷州石狗从部落图腾发展为守护神灵与吉祥物,并由此形成了一个以雷州市为中心,覆盖范围包括雷州半岛、海南岛、广西、越南北部等广阔区域的“石狗文化圈”。

三、雷州石狗的造型艺术及象征意义

石狗的雕刻、祀立、供奉是雷州石狗习俗的主要内容。它从选材、工艺、供奉地点、文化认同等方面展示了雷州工匠的智慧与精湛的技艺,展示了雷州先民的独创精神及美好愿望。

1雷州石狗的造型艺术

石狗是雷州石狗习俗的重要物质载体。现存文物表明,它有一个庞大的“家族”,“成员”的脸谱各异,造型林林总总,有文相、武相,有卧式、蹲式、坐式,表现手法有写真、抽象、拟人、夸张等,大部分石刻均伴有铜钱、石鼓、八卦、帅印、乌蛇、绣球、船锚、鱼网、小狗、领带、螺钿、辫子等附加雕刻及纹饰,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及乡土气息。

——会意类。这类石狗大都因石成形,工艺粗拙,头部没有五官,躯体简陋,没有四肢刻划,属初始形态。

——人格化类。这类石狗亦属初始形态,为狗身人头,且“人头”中少见汉人面谱。

——写真类。这类石狗具有狗的基本特征,运用写实手法进行雕刻,五官、躯体、生殖器等都有明确的表现。

——狮像类。这类石狗形似狮子、貔貅,是海上对外贸易与佛教传入的产物。

——抽象类。这类石狗面部特征突出——似兽非兽、似狗非狗、似人非人,有的五官还似“飞机模型”。

——夸张类。这类石狗阳具硕大坚挺,以夸张手法“特写”阳具,突出“生殖”主题。

2雷州石狗雕像的时代特征及文化内涵

雷州石狗雕像的材料为玄武岩。这种石材坚固、耐风化,在雷州半岛等玄武岩地区又有分布广、易取用的特点。所以,勤劳而富有创造力的雷州先民便因地取材,选用它雕刻自己的偶像。石狗雕刻的工具主要有铜制、铁制两种。汉以前的石狗为早期作品,属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类,系使用铜制工具雕刻而成,大都因石成型,工艺粗拙,仅刻头、身轮廓,没有局部细节描写及附加纹饰。汉以后的石狗为中、后期作品,属守护神、吉祥物类,系使用铁制工具雕刻而成,型制讲究,细节刻划入微,形象生动,表现手法有写真、拟人、夸张、会意等,且有附加纹饰。其中,汉至唐的石狗为中期作品,有狮像型、抱子型特征及乌蛇、雷云纹、“”纹等附加雕刻,反映了海外贸易情况及雷祖(陈文玉)崇拜习俗;宋以后的石狗为后期作品,具有造型众多,表情丰富的特点,且附加雕刻及纹饰的宗教、民俗色彩浓厚,寓意吉祥。如貔貅型及螺钿纹与佛教的传入有关;石鼓、铜钱、八卦、帅印等附件,雷云纹、凤尾纹、莲瓣纹、吉字纹及汉字“石敢当”、“麒麟在此”、“泰山石”等与南迁汉人的道教习俗、审美情趣有关;留长辫、扎领带型的即与清代发式及留洋活动有关。

随着历史社会的发展,雷州石狗的造型不断变化——从简单、粗犷、古朴到雍容典雅,其内涵也不断丰富,具有显著的时代性、民俗性、地域性。石狗是雷州石雕艺术的瑰宝,它的丰富遗存,在国内外都是罕见的。因此享有“西安兵马俑,雷州石狗群”的美誉。

3雷州石狗的像别及象征意义

雷州石狗雕像的分类有不同的标准,按其脸部朝向的不同,可分为朝天仰望型、迎面平视型、怒鬃俯视型;按其整体造型、附加雕刻的差别,也可分为文相类、武相类、文武相类。其中,朝天仰望型一般为文相类,属主司风雨之神;迎面平视型一般为文相类,属福神、吉祥物类;怒鬃俯视型一般为武相类,属护法之神、正义之神。文武相类为兼具文相、武相两类的造型特征及所司职能的雕像——大部分石狗可归为此类。

文相类:文相石狗一般为坐式,面目较和善,神态安详,有石鼓、铜钱、龟、小狗、渔网、船锚等附加雕刻,属“福神”。根据造型细节及附加纹饰不同,其所司职能各有差别,可分为:

——生育之神 有阳具勃起型、抱子型,有“生育”、“送子”之寓意,主司繁衍生育;

——司天之神 乃面部朝天型,特征是面部扁平,仰望天空,神情专注,主司风雨;

——丰收之神 有渔网、船锚等附加雕刻,象征农耕渔猎,主司兴五谷、旺六畜;

——福禄寿之神 有石鼓、铜钱、龟等附加雕刻,象征官爵、财富、长寿,专司赐财福、添丁寿。

武相类。武相一般为蹲式,雄壮威武(有的还面目狰狞,呈怒鬃、伺机扑杀状貌),有八卦、乌蛇、帅印等附加雕刻,属“守护神”。其所司职能分别为:镇邪护法、司风雨雷电、主正义等。

4.雷州石狗的祀立与供奉

雷州石狗雕像一般都具有“守护神”、“吉祥物”的多元信仰内涵,但由于雕像祀立的环境不同,其所司神职的习俗认同也略有差异。

——守村庄的石狗 安置于村路口、村巷头、家门的石狗都是属于守护村庄的石狗,分别承担庇护村、巷、户的安宁。因为服务对象的不同,供奉的主体也有差别。村路口的由庙祝供奉;巷头的由该首户人家供奉;家门口的由户主供奉。

——守寺庙祠堂的石狗 安置于神庙、土地庙、宗祠、佛堂前的石狗为护法神、福神,主要职责是守护寺庙祠堂,避免邪神恶魔侵扰,保证神佛安宁。此类石狗由信徒膜拜。

——守护田园的石狗 安置于田园高阜处,镇压殃气邪氛,防止其作崇为害农作物,以保丰收。此类石狗由田主供奉。

——守山坡的石狗 安置于山坡“要穴”,镇妖邪驱恶兽,庇护村民及六畜平安。此类石狗一般由村民或过往行人供奉。

——守江河的石狗 安置于河口码头,守护水域安宁、商贾平安。此类石狗一般由邻近村民或船家供奉。

——守坟墓的石狗 安置于坟墓门前,左右共一对。目的是守护风水,庇护祖先灵魂安宁及子孙发达。此类石狗由墓主在清明时节供奉。

——守井口的石狗 安置于水井旁,目的是防止瘟神在井水中作崇,庇护村民平安。此类石狗都由庙祝或村民供奉。

——守道路的石狗 安置于交叉路口,目的是庇护来往行人的安康。雷州古为蛮荒之地,林茂草长,人烟稀少……于路口置石狗,可使行人得到心灵上的抚慰。此类石狗由积善人家或行人供奉。

5.雷州石狗的崇拜方式及目的

一般性奉祀 雷州石狗是雷州人的一种宗教信仰,平常时令,每月初一、十五早晚人们诚心地给石狗烧香供茶,逢年三十日给石狗披红结彩,酬谢狗神,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四季平安、逢凶化吉、呈祥报喜。

祈求降雨 若遇久旱无雨时,雷州人就请石狗乞雨。人们先给石狗供奉香烛纸钱,再用绳子藤条把石狗捆绑在木架上,然后抬着它在村巷、田坡游行。游行时,一边敲锣,一边用荆条木枝抽打石狗,高喊:“石狗公呀,快快上天乞雨呀!田园无水,作物都旱死啦”。

祈送子嗣 雷州人把石狗当作送子福神,未有贵子兰孙的家门,必向石狗求乞子嗣。一般是由老年人提着香茶、纸钱诚心求拜石狗送子赐福,若得贵子,即取名“狗仔”或“狗生”。一年后要答谢石狗神,祈求其保佑孩子健康成长,聪明伶俐。

祈求石狗宽赦 石狗是守护神,只对主人忠诚。因此,过往之人不能冒犯。否则,将遭神谴。这时,触怒神灵者要向石狗道歉:“子孙不懂事,冒犯石狗公,请给予宽容,恢复健康”。

契石狗为父母 习俗认为,石狗的神通广大,把石狗契为小孩的父母,小孩就能百病无侵,一生平安。契求石狗时,请道士念咒文,让孩子跪在石狗神前三叩拜。为表虔诚,还请道士为孩子取名“昵狗”、“狗仔”、“狗生”、“狗保”,让其戴“狗仔帽”(帽上有两只狗耳状装饰)、穿“狗弄衫”(类似马甲)等。

四、雷州石狗习俗的杰出价值

雷州半岛是环北部湾地区“石狗文化圈”的发祥地,是古代骆越族的“麦加”。五千多年来,雷州石狗习俗从初始的祖先崇拜发展演变为“多元崇拜”习俗的过程,是一部浓缩了的雷州历史沿革、文化艺术、民族民俗史书。

历史价值。雷州石狗习俗是汉越文化融合的产物,它源于骆越族图腾崇拜。汉代以前的石狗,形制古朴,多为狗身人头,脸部特征异于汉人,有的甚至似人似狗。汉至唐代的石狗,有狮像型、抱子型特征及乌蛇、雷云纹、“卐”纹等附加雕刻,反映了海外贸易情况及雷祖崇拜习俗。宋元明时期的石狗,有明显的中原文化特征,石狗基座的正面一般都刻有“石敢当”、“泰山”、“大王在此”、“麒麟在此”等汉字,且有八卦、法绳、石鼓、铜钱、龙印、小狗、船锚、渔网之类的附加雕刻,反映南迁汉人“驱邪镇魔”的宗教习俗及当时雷州半岛先民农耕渔猎的情况。清代的石狗,有的还刻有辫子、领带等饰物,具有显著的时代特征。

文化价值。“人头”石狗具有明显的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特征。有汉文化特征的石狗,寓意更为明确:有形象雄壮威武的“守护神”;有生殖器硕大坚挺的“生育之神”;有笑容可掬、怀抱小狗的“送子之神”;有足踩乌蛇的“风雨之神”;有足踩石鼓、铜钱、乌龟的“福神、财神、寿神”;有足踩龙印、表情肃穆的“护法之神”;有附加兽网、船锚等饰物的“丰收之神”。石狗身上普遍附加的云雷纹、凤尾纹、莲瓣纹、吉字纹、辫子纹等雕饰,反映着“雷文化”地区不同时代的审美价值取向与民俗风尚。——对研究雷州历史文化发展与社会文明的进程有参考价值。

艺术价值。有卧式、坐式、立式,有文(善)相、武(凶)相。表现手法有写真、拟人、抽象、夸张等,林林总总,洋洋大观。

文物价值。雷州石狗的文物分布密集,城乡的家门、庙门、路口、河口、井口、墓前、山前随处可见,总数约有10万尊,现已发现战国至清代的石狗文物1万多尊,是一笔不可再生的珍贵遗产。

人类学、宗教学价值。雷州石狗习俗在雷州半岛、海南岛、广西、越南北部广阔区域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它反映了上述地区在古代行政上的辖属与先民的族属关系。对研究古代百越族的分布范围,它与黄帝族的关系,中华文化的“多元化”起源,骆越地区与中原地区的宗教与文化的发展、交流、影响有重要参考价值。

更多请关注:大发888 澳门赌场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 返回新闻列表

 友情链接:   南华禅寺   |   灵隐寺   |   中国佛教网   |   国恩寺   |   光孝寺   |   云门寺   |  

广东省雷州市南兴镇圆觉寺 2013 版权所有 电话:0759-8464863 (客堂)传真:0759-8462298 手机: 13553468336
Copyright 2013 yuanjuesi.net QQ:1306115809 QQ群:175538199 邮件:gdzjyjs@163.com 由深圳一友网络捐赠